在炎炎暑夏中,智能农业装备团队在校党委常委、副校长王繁珍和工程技术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姜永成的带领下,始终坚守在智能农业装备的研究前沿。虽然气温高企,但师生们对科研的热情丝毫未减,积极参与暑期科研活动。智能农业装备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其核心在于将先进技术与农业生产机械相结合,推动农业装备的根本转型。随着全球人口的快速增长,传统农业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压力等多重挑战,必须通过技术创新来提升装备的效率与功能。而智能农业装备的理念正是旨在通过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精准和可持续发展。
智能农业装备团队聚焦生物能源智能技术与装备、贝类养殖智能装备和中草药智慧种植三个方向,力求在智能农业装备的研究中取得阶段性成果。围绕生物能源智能技术与装备研究,团队聚焦国家生物能源产业发展战略,结合天津“1+3+4”重点产业发展需求,以解决生物能源智能技术与装备难题为导向,长期致力于清洁高效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系统研发、生物质能源“智脑”平台建设,“小而美”生物质能源产业链打造等方向研究、创制与推广应用工作。团队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黑龙江揭榜挂帅和重点研发及校企合作科研项目近20项,经费共计1769万元,在“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系统研发”等领域取得系列创新成果和一定社会经济效益,发表论文1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项。依托团队,学校成为黑龙江省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秘书单位。
围绕底播埋栖贝类机械化采收装备的研究,团队针对埋栖贝类采收机械化程度低、生态影响严重,造成一些地区“能养不能收”的问题,开展了埋栖贝类机械化生态采收智能装备关键技术攻关。采用人工智能、多源数据融合等技术,突破采收装备采收作业工况智能感知调控、数字孪生等核心技术,实现智能生态采收,提高采补效率,减轻环境污染。针对贝类机械化采收装备经常受到海水环境中各种磨蚀和腐蚀的影响,导致设备使用寿命较短、能耗较高的问题,开展了底质及海水组分对材料耐磨蚀、耐腐蚀性能影响规律的系统研究,筛选出适合海洋环境的采收装备材料。借鉴生物原型的几何特征,采用仿生学设计减阻脱附的贝类采收铲,并通过对底质环境条件、水动力过程及采收机械之间复杂耦合关系的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实现采收装备长寿命、低功耗的目标。团队主持和参与了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山东省重点研发子课题和农业农村部智慧养殖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多个项目。围绕中草药智慧种植研究,团队结合我国道地药材种植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需求,以实现中草药智慧化、标准化、规范化的种植和加工为目标,致力于中草药病虫害识别及预警、智慧种植管理、种植和加工技术及装备等方向的研究、推广及应用工作。团队主持承担了河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河北省保定市博士农场以及校企合作等项目,以及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已在中草药病虫害识别和预警、中草药智慧种植可视化管理系统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通过一系列前沿的研究,团队深入探索智能技术在农业装备中的应用,力求通过科技创新显著提升农业机械生产效率。这些研究涵盖了农业机械、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旨在推动智能农机装备的研发与应用,提升自动化水平,实现精准作业和资源优化配置。同时,团队研究成果可以推动农业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底播埋栖贝类机械化采收装备耐磨耐蚀材料分析
青稞种子智能化识别与分类关键技术及系统研发
(科技处 、工程技术学院供稿;文字:李阳 樊晓盼;编辑:黄宝霞;审校:田健 赵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