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学校概况  机构设置  理论学习  教育教学  科学研究  公开招聘  招生就业  国际交流  校友工作  校园文化  服务指南 
 
振兴乡村行动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振兴乡村行动 >> 正文
 
牢记嘱托 见行见效 | 助力春耕的天农实践(二)
2024-04-23 14:54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好景看春耕。2024年3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粮食生产万亩综合示范片区考察时强调,在良种良法良机良田深度融合上下大功夫,落实好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当前正是春耕春播春管的大好时节,思源奋进的天农人此刻正奔走在田间地头,将科技创新与实际需求相结合,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和绿色兴农,为农民送良方、为企业解难题,助力实现增产增收,为农业强国建设持续贡献天农力量。    

贝类养殖团队助力海水池塘养殖增产增收

为进一步示范推广硬壳蛤的池塘生态养殖技术,引导开展海水池塘生态健康养殖,助力养殖户增产增收,贝类养殖团队于近日完成硬壳蛤春播。    

贝类养殖团队(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天津综合试验站、天津市海水养殖产业技术体系贝类繁育与养殖岗位、池塘生态养殖岗位)于4月11日从浙江台州购进硬壳蛤苗种1250kg,共计260万粒,在我市滨海新区大港和汉沽7家海水养殖企业2710亩盐田汪子、精养池塘开展生态养殖。    

硬壳蛤苗种

硬壳蛤苗种投放

硬壳蛤是埋栖型双壳贝类,其自然栖息地位于北美大西洋沿岸。1997年由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绥等人首次将硬壳蛤从美国引入我国开展养殖。2017年,贝类团队将硬壳蛤引入天津,针对本地的生态条件,建立了一套以“基础研究-高效育苗-池塘养殖”为主线的适合本地的硬壳蛤规模化苗种繁育和池塘养殖技术工艺。经推广,硬壳蛤已成为我市重要经济贝类,养殖面积近万亩,销往内陆省份并出口。    

规格为1000-1500粒/斤的硬壳蛤苗种经过17-18个月的养殖可长到商品贝,平均壳长达到58.29 mm,平均粒重达到63.82 g,成活率达88 %以上,平均产量为426kg/亩。同时,硬壳蛤养殖还具有重要的碳汇生态功能,养殖全程不投饵,其生长依靠过滤水体中的单细胞藻类,每生产100吨硬壳蛤,相当于从水中移除1.19吨氮元素、119kg磷元素以及8.3吨碳元素。因此,对虾养殖池塘中套养硬壳蛤,为池塘养殖尾水的达标排放提供了技术支撑。    

由郭永军研究员牵头建立的天津滨海贝类科技小院于2023年被农技协授牌

贝类养殖团队成员长期驻扎一线,与龙头企业、农户和合作社建立紧密联系,为养殖户提供全程技术服务,助力提高区域贝类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在贝类养殖技术、苗种繁育等方面解决渔民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在提高生产效益、降低成本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5年社会服务总计56次,团队成员先后获得中国农技协“最美科技工作者”、“天津市优秀科技特派员”等荣誉。团队在全面贯彻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紧密结合当地实际,积极推动产业振兴、生态环境改善、人才培养等各项举措的开展,为构建系统完整的乡村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培育新型农民队伍等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未来,贝类养殖团队将坚持科技引领和示范推广实践,为国家乡村振兴贡献更多绿色力量。(宣传部、水产学院供稿;文字:贝类养殖团队;编辑:黄宝霞;审校:田健 赵斌)    

关闭窗口
 
 
OA系统      邮件系统      期刊检索
图书馆      VPN系统      廉韵津沽
信访举报专区      校长信箱
信息采集
信息公开网
教务管理系统      大创项目管理系统
资产管理系统      采购管理系统
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      化学品管理平台
科研管理系统      大型仪器共享平台
财务综合服务平台
 

天津农学院版权所有 © 2004--2024  津ICP备14005838号-2  津教备0110号  津公网安备 120111020005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