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学校概况  机构设置  理论学习  教育教学  科学研究  公开招聘  招生就业  国际交流  校友工作  校园文化  服务指南 
 
振兴乡村行动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振兴乡村行动 >> 正文
 
牢记嘱托 见行见效 | 助力春耕的天农实践(四)
2024-04-25 14:09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好景看春耕。2024年3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粮食生产万亩综合示范片区考察时强调,在良种良法良机良田深度融合上下大功夫,落实好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当前正是春耕春播春管的大好时节,思源奋进的天农人此刻正奔走在田间地头,将科技创新与实际需求相结合,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和绿色兴农,为农民送良方、为企业解难题,助力实现增产增收,为农业强国建设持续贡献天农力量。   

盐碱地农作物生产技术创新团队助力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为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充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盐碱地农作物生产技术创新团队持续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创新团队探索通过“以地适种”(即通过改良盐碱地以适应作物生长)和“以种适地”(即通过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两种途径来开展盐碱地改良工作。   

以地适种

我国有15亿亩盐碱陆地,其中5亿亩具有可利用价值。天津盐碱地为典型的滨海盐土和海涂类型,盐碱地改良首先要探明其耕层结构、离子构成。创新团队选择典型盐碱地类型,详细评价了其土壤性质,系统评估了pH、Na+、K+、Cl-及部分微量元素在主要盐碱地类型中的分布特征和转运规律,结合盐碱地适生植物/作物,研判盐碱地危害发生的主要路径和作用机制,阐明土壤盐化成因及机制,探索采用盐生植物海芦笋等植物的吸盐和泌盐特性改良盐化土壤的策略。

盐化土壤系统评测

盐生植物改良土壤

以种适地

在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的同时,也要充分开发利用5亿亩盐碱地资源。发展耐盐碱作物,对保障中国粮仓、端牢中国饭碗将起到重要作用;耐盐碱种质利用是我国盐碱地综合治理的重要方向。   

创新团队依托当地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开展津藜系列藜麦品种(系)的生产技术示范工作,系统集成藜麦种子处理技术,增强藜麦在盐碱地环境下的适应性。  

藜麦全覆膜生产技术示范

藜麦耐逆种质资源鉴定

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系统收集筛选评价小麦种质资源,鉴定耐盐碱性突出、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小麦种质是耐盐碱小麦生物育种的有效手段。创新团队联合CIMMYT等科研机构,广泛收集小麦耐逆种质,在各类盐碱地环境下,对千余份种质资源进行评测,并对上一年度筛选的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小麦种质开展持续鉴定工作,推进耐盐碱小麦生物育种工作。   

耐盐碱小麦种质资源鉴定

创新团队下一步将继续扎根基层,注重基础研究与应用推广相结合,在前期工作基础上探索更加高效利用盐碱地的有效方案,筛选鉴定创制耐盐碱作物新种质,系统建立耐盐碱作物种质鉴评体系,高效利用耐盐碱种质资源,用好盐碱地资源,挖掘农业新质生产力,持续不断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宣传部、农学与资源环境学院供稿;文字:曹高燚;编辑:黄宝霞;审校:田健 赵斌)   

关闭窗口
 
 
OA系统      邮件系统      期刊检索
图书馆      VPN系统      廉韵津沽
信访举报专区      校长信箱
信息采集
信息公开网
教务管理系统      大创项目管理系统
资产管理系统      采购管理系统
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      化学品管理平台
科研管理系统      大型仪器共享平台
财务综合服务平台
 

天津农学院版权所有 © 2004--2024  津ICP备14005838号-2  津教备0110号  津公网安备 12011102000559号